

澄城尧头窑。
在他乡漂泊的日子里,每每回忆起家乡的堆堆黄土、座座窑口、乡亲邻里……种种美好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其中,家乡特有的年俗最让人记忆深刻。
每年春节,家乡的传统庙会上,热闹的民俗表演轮番登场,舞龙舞狮、秦腔、锣鼓……让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美好。令我无比怀念的,还有那丰盛的年夜饭。届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但依旧保存如新的瓷器,独具家乡特色的年夜饭盛在其中,把家的温暖、年的喧闹带给每一个归家的游子。
家乡澄城已有数千年的陶瓷烧制史,素有“黑瓷之乡”的美誉。
“收秋不收秋,就看五月二十六,二十六滴一点,跑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这首民谚在关中东北部和陕北一带流传了千百年,意思是五月二十六糜谷生日当天,只要下一滴雨,这一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吃饭不愁了,人们赶快就去尧头窑买“大碗”(尧头窑出产的福字老碗)。这民谣,既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道出了尧头窑瓷器在当时名气之大。
那时,一年除收麦种麦忙季外,尧头人全都扎在窑场里,抟土于水火之中,用延续千年的精湛技艺烧制出一窑一窑的瓷器日用品,堆放在集市里,或批发、或零售。正因此,尧头一度是澄城最富裕的地区,富甲一方的尧头也成为北方民用瓷器生产重镇,扬名于秦晋豫等地。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忠阳讲述他与尧头窑的故事丨视频来源:华商网 吴磊
尧头窑作为西北最大的民窑,历史悠久,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2006年它和景德镇同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陶瓷造型粗犷古拙,纹饰简练凝重,瓷胎厚重坚实,釉色纯净细密,可谓粗重寓巧,朴而不俗。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继承了我国原始彩陶、汉渭陶塑、唐三彩的艺术传统,与各地官窑瓷器的纤巧高雅迥然不同。尧头窑的产品以民用的碗、碟、盆、盒、壶、罐、瓮、灯、枕及文房用具为主,质优价廉,西北民间广泛应用,深受群众喜爱。

狮子罐罐

茶具——黑与白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传承地,澄城人民也将黑瓷作为一种信仰与情感的寄托,它不仅是家乡的象征,更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是我们这些在外游子最深的乡愁。如今,尧头窑已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家乡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力度,尧头窑、尧头黑瓷正在被更多人所认识、了解与喜爱。在家乡的博物馆里,也不难找到古老的黑瓷器物,这些器物,饱含着家乡人的匠心独具,见证了家乡瓷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让每个澄城人对家乡都不觉生出一种自豪感。即使身在异乡,只要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总有强烈的温暖和熟悉感充盈心底,仿佛自己从未离开家乡那般……
黄土地的豪放,尧头窑的古朴,又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谱写出一篇篇新时代的赞歌:
供稿:澄城县委宣传部
编辑: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