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上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面向中外記者答問,88分鐘的記者會王毅一共回答了23個問題,內容豐富,金句頻出,涉及元首外交、中國外交、中美關係、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熱點問題,受到了廣大中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中評社記者在現場全程聆聽了外長的記者會,有三點深刻體會。
外長記者會問答中體現了中國外交的歷史縱深感
我們注意到,這場記者會上王毅外長用了很多中國古語,用“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評論中美科技領域競爭;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闡述烏克蘭危機錯綜複雜的根源;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回應美方以怨報德;尤其在談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時,王毅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站在全人類福祉的高度再次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如此種種都傳遞出了厚重的歷史縱深感,成為外界觀察中國外交的特殊視角。
我們常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王毅外長在回答很多問題時都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將問題核心剖開在眾人面前,一針見血。在談及台灣問題時,王毅外長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開始講起,再到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歷史的經緯清清楚楚呈現在大眾面前。談及中俄關係,王毅外長也強調,“友好的歷史邏輯不變”,而論及中日關係,他也強調要“防止軍國主義陰魂復活”,以史為鑒,啟示當下,更能為未來尋找答案。我們以為,外長回答中蘊含的中國外交理念與中華傳統智慧同頻共振,展現出中國傳統價值觀在當代外交理念中的傳承延續,歷史的參照也為紛亂繁雜的現今世界提供了典型案例,啟發聽眾思考,什麼才是正確的抉擇。
外長記者會問答中展現了中國外交的開放包容
我們注意到,王毅外長現場一共回答了中外媒體的23個提問,其中14家來自境外媒體,占比超60%,這正向世界展現了東方大國的開放民主與自信活力。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也對免簽政策和民調數據予以回應。他說,“免簽‘朋友圈’有望進一步擴容,‘打卡中國’將繼續成為國際新風尚”,這也是他在談及中國今年外交新舉措時釋放的明確信號。
王毅表示,中國外交將持續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營造有利外部環境。中方將打造更加便捷的往來通道,迄今已對38個國家單方面免簽,對54個國家過境免簽延長至240小時。另外,在記者會上,有記者就東南亞民眾對華好感度大幅上升進行提問,對此王毅表示,全球南方民眾給予中國積極評價是事實,在發達國家民眾之中,發現中國、擁抱中國也在漸成熱潮。
可見,不管是中國免簽“朋友圈”越擴越大,還是東南亞民調對華好感大幅上升,都表明中國實施的對外開放的相關政策已經取得積極的成就,中國的國家形象在進一步提升。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還有令我們感到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歡迎各國朋友走出信息繭房,摘下有色眼鏡,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一個更加真切、鮮活的中國,用敞開的心扉來感受14億中國人民迸發的蓬勃生機。”這無疑展現了中國的自信和中國作為開放包容的大國姿態,中國的魅力,越感受越深。
外長記者會問答中展現了中國外交的連貫穩定
進入今年以來,國際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在地緣政治、國際熱點問題、全球經貿等眾多領域,不斷挑起各種爭議和話題,給世界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因此確定性和穩定性是今年外長記者會媒體們最關注的一個詞。而在記者會的開場白中,王毅外長就表示,在當今變亂交織的世界,確定性日益成為全球稀缺資源,“中國外交將堅定不移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將以中國的確定性穩住不確定的世界。”這清晰釋放的穩定信號,是中國給世界和平帶來的福音。
事實上,細讀王毅外長的話語,我們都會發現其中彰顯著中國一以貫之、穩定連續的外交原則,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或是將來都不會輕易改變。面對複雜難解的國際環境和國際關係,中國仍將持續堅定展現自信的大國外交,並且發揮大國的擔當與責任,鍛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誠如王毅所言,衹有心懷“大家”,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
(中評社評論員 郭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