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先驱报纽约3月23日讯——在美国纽约法拉盛的繁忙街头,一家低调却温暖的中医诊所——“德誉堂”在疫情最黑暗的时刻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灯塔”。它的主理人张伟超,是一位身披白衣、心怀古训的中医世家传人。
张伟超不仅拥有美国中医执照,更是中国中医第七代传人,其父张思楠是中国第一代针灸感应电疗机的发明人。在张氏家族“以医济世”的信念感召下,张伟超走进了美国主流社会,用一剂剂中药方,一针针穴位疗,为身处异国他乡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中医就是这个时代的答案”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纽约长岛一家经营两家酒庄的华人家庭突然陷入危机。一家四口中,夫妻俩和年幼的女儿相继感染新冠,情况严重。丈夫曾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体质本就虚弱,病情格外凶险。年轻的妻子既要照顾病中的丈夫和女儿,又自己身染病毒,身心俱疲。为了寻找生机,她强撑病体,流着眼泪驱车赶往德誉堂,向张伟超中医师求助。
面对这一情况,张医师没有片刻犹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热情接诊,并亲手为这个家庭配制中药。由于治疗及时,三人很快转危为安,几天后相继痊愈。令人欣慰的是,家中年仅四岁的男孩,在服用了德誉堂提供的预防中药、佩戴了防疫香囊后,安然无恙,没有被感染。
事后,这个家庭特意录制了一段语音视频,向张医师和德誉堂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中国人深厚的家庭亲情,与中医药的疗效与智慧,在这次经历中交相辉映,携手挽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张伟超医师的医者仁心,也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癌”不开口,但中医能听懂
除了抗疫防线的坚持,张伟超也在慢性病与重大疾病调理上赢得广泛声誉。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来自纽约长岛的韩先生的故事。
韩先生,65岁,被诊断为肝癌晚期,接受了几轮放化疗后身体极度虚弱,消瘦、失眠、食欲不振,并伴有持续性腹胀和腹水。张伟超在初诊后,为他制定了温阳健脾、扶正解毒的方剂,并结合腹部温针灸、艾灸和每日一贴的特制敷方。
配合家属每日炖服的黄芪、白术、党参药膳,韩先生的精神状态逐步改善,食欲恢复,腹水明显减少。三个月后,他不再依赖止痛药,半年后能够独立外出散步。
“张医师不是让我盯着‘癌’,而是让我记得‘人’。他说我们先把人养起来,再谈病怎么处理。”韩先生这样说道。
多重身份,一颗初心
张伟超不仅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妙手回春的中医师,更是一个不断在跨文化、跨领域推动中医现代化传播的“中医传道者”。他的身份,不只局限在诊室,更活跃于社区、机构与国际交流的舞台。
他创办的纽约中医药配送中心,目前已为数十家美国本土中医诊所、中药房及养生机构提供服务,所有药材均由国内道地产区直供,经过现代检测技术筛选。他强调:“安全、纯正、规范,是中医在美国立足的基础。”这一体系也让美国中医界逐步建立起“可追溯、可监管”的药材供应标准。

作为武当太极基金会会长,张伟超经常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或法拉盛植物园组织太极公益课程,面向不同年龄段和族裔的民众。春夏之交,草坪上总能看到一群老中青三代,在张伟超的指导下舒展肢体、调息静心。“很多美国人是通过太极认识中医的,我们教的不是动作,是气的流动与心的稳定。”他说。
在美国中华药膳联盟主席任上,他致力于推动“药食同源”进入主流营养学界和生活方式倡导。他曾在纽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讲座,介绍如何用山药、黄芪、枸杞、党参等常见中药材入膳调养。2023年感恩节前夕,他与联盟成员共同推出“节日养胃食谱”,在多个超市和社区健康讲堂广为传播,颇受欢迎。
他还协助编辑出版了《北美实用药膳养生手册》,被多家中西医学院作为补充教学读物选用。他说:“中医药膳不是食补那么简单,而是生活中的预防医学。”
在张伟超眼中,中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技术体系,而是一种深植于日常生活、关照身心灵的“生命哲学”。
“中医不是去‘对抗’疾病,而是陪伴身体,慢慢恢复它原本应有的节奏和平衡。”张伟超说。
这种理念,也正是他坚守并传播中医的真正初心——让古老智慧在现代世界开花结果,让身处异国的人们,在一碗汤药、一段太极中,重新找到生活的节奏与健康的归属。
一位美国的脊椎治疗师兼针灸医生,和一位崇尚东方医学的美国女教师,看到他独特的针灸疗法,敬仰他的医术,通过少林寺海外总会,找到他,坚持行东方跪拜大礼,尊他为师。西方人对中医的尊崇与敬仰,通过这种拜师仪式,也真实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写在结语:让世界看到中国医者的温度
从明代镖局世家的后人,到今日纽约华社中医引路人之一,张伟超走出了一条东西融合的医者之路。疫情之下,他用一味药、一碗汤、一根针,搭起了海外华人“信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桥梁。
“我希望让西方人明白,中医不是古老的传说,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科学。”
他不只是守护一间诊所,他在守护一段文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