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先驱报》西安讯 4月5日,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来到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采访西安华清宫,并观看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

4月5日,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来到西安市华清宫。
长相思,在长安。”古都西安,历经千年文明传承,宛如一首写不尽的诗。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当悠扬的旋律响起,记者也仿佛瞬间穿越千年。
来自埃及《中国周报》的记者尹杰说:“《长恨歌》是此次西安采访之行观赏到的极为精彩的一场演出,印象非常深刻。”
“唐潮”火爆古都
《长恨歌》作为陕西旅游的亮丽名片,深度挖掘、打破常规、创造转化,是《长恨歌》长盛不衰的关键。
在艺术表现上,《长恨歌》不断挖掘唐代文化精髓,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在技术应用方面,研发隐蔽式折叠LED屏、山体星空特效及水下升降舞台等31项专利技术,实现“骊山为幕、湖水为台”的震撼效果。
有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对本报记者表示,《长恨歌》在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及现代化表达中,也缔造了西安演艺与文旅双融合的典范。

剧照: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现场。
近年来,华清宫坚持“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的原则,对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挖掘整合,实现了动态的文化演出与静态的旅游资源巧妙嫁接。《长恨歌》的成功,可以说是陕西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4月6日,长恨歌艺术团艺术总监、执行导演薛雷凯。
在演出现场,长恨歌艺术团艺术总监、执行导演薛雷凯向采访团记者们介绍说:“《长恨歌》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线上发展。每年我们都会收集总结观众的反馈声音、演员的亲身感受,或是在演出过程中发现的失误点,对演出不断地改良。”
文旅双向赋能
在西安旅游演艺作品中,以唐代为主题的占比过半。《长恨歌》更是被誉为陕西旅游的金名片,并已成为国家实景演艺标杆、文旅融合典范。

4月5日,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来到华清宫探访。
《长恨歌》演出持续火爆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流量密码”?
当地一位文旅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西安是国内旅游演艺产业的起点先行者,当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成为品牌,旅游演艺已成为西安“留客”、提高旅游收入的重要环节。

剧照: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演出现场。
《长恨歌》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还是撬动区域经济、传承文化基因的“超级IP”。丰富多彩的旅游演出,带给陕西旅游市场颇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
据记者了解,陕西文旅市场“人从众”现象的频频上演,折射出当前旅游消费市场供给与需求“双向奔赴”的“长红”态势。在千年古城西安,《长恨歌》已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来西安旅游必打卡的网红项目。
有数据表明,2024年,《长恨歌》营业额突破7亿元,破解了传统景区收入来源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的问题,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综合收入超70亿元。
(记者罗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