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博士智库研究院举办“科创中国-科创新经济: 第三届创科香港论坛”,笔者被邀请出席担任为论坛主礼及讲者,并以“香港文化艺术结合科技发展经济”题目分享观点。

笔者在“第三届创科香港论坛”演讲分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是踏上一个历史的新时代,特别在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例如结合文化及创意的产业,令各国各地关注建立文创企业及发展这方面的经济收益。据估计,在未来10年里,全球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将会增长14.4%,到了2033年,预计全球文化旅游的收入将达到约230亿美元。
此外,科技在疫情的推动下,结合文化艺术令商机无限,如由哈佛大学团队担任指导的“消失的法老”展览,以VR沉浸式实虚拟现实及娱乐,仿佛近距离穿越4,500年前金字塔的历史场景,揭开古埃及文明神秘的面纱等。在第一站巴黎展出的三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50,000名游客,第二站在上海举行时,也是同样获得一众好评。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以文化艺术结合科技发展经济是未来的新方向,然而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方法与技巧,更重要是推广自己独一无异的文化故事。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创产业发展蓬勃,曾被喻为“东方荷里活”,主要由“南来文人”带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及多元文化作为补充,成为香港的特色,例如:以史实乱世作故事背景的金庸武侠小说,加上对白口语化及挖掘本土俚语等的港式幽默,甚至拳拳到肉功夫片的精彩场面,令当时的港产片风靡全球,成为华人文化的一大标记。
今天,我们要发展香港的文创产业,可以从香港的招牌或logo作为例子,由于当中涉及数千年中国传统汉字及书法艺术,如果结合A R或VR等科技,相信可以说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汉字起源与发展、中国书法的艺术及香港招牌等故事。
由于汉字最早来源于图画,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产生不同的书体演变成具艺术性的汉字。七八十年代,有一些从内地来港的人士写得一手好书法,在街上摆档专门帮人写招牌的“写字佬”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文化艺术的根源,值得相关团体作出深入的探讨!
相信令港人明白自己文化艺术的根源是很重要,因此,笔者尝试运用不同方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除了在展览馆展出书法作品外,也邀请木刻师傅运用松木,加上颜色,展示书法的艺术美感。例如,见证国家百年的奋斗,特别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提升的“梦溪少年谈”国家成就科普计划 —国家75周年科技成就展缤纷启动礼及巡回活动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大会邀请笔者一边示范书法,一边有舞者展现优美的舞技,通过高清投影把书法艺术投射到大型LED屏幕上,捕捉了书写过程,提高观众对书法的兴趣,也实践书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其实,香港的文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结合艺术和科技演绎出来的产业,不但有利于经济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延绵至今,可以从中培育自己民族文化,期待日后有更多的团体一起合作努力推动我们的软实力,加强经济发展外,也可以增强港人的民族自觉和自信,提高民族素质,相信将可产生深远而正向的影响!
文|陈雪仪(作者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