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先驱报

The Wall Street Herald

1956年初,在厦门大学蜂巢山脚下,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忽然叫司机停车。他下车走到一片基督教徒的墓地前,对一棵大榕树看了好久好久,随后拄着手杖,沿着高低不平的荒地走了一圈,然后对身边的厦门大学建筑部主任陈永定说:“这个地方很好,宽阔又安静,地处闹市与南普陀、厦大之间,交通也方便。”说完,陈嘉庚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2024年5月16日,在跟随“追梦中华·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华文媒体福建采访团去往厦门华侨博物院途中,随行的厦门侨联同志对记者说,蜂巢山一头挑着沙坡尾,一头挑着华侨博物馆,它是厦门鹭岛最有滋味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景点。

“我要完成这个大业,我完成不了,有我的儿女,有我海外的亲友,更重要的还有我们强大的新中国。”在厦门华侨博物院前,陈嘉庚说过的一段话仿佛又回响在记者耳边……

缘起:侨博“前世今生”

功成名就后,不坐享清福,当83岁高龄的陈嘉庚择定用此地做厦门华侨博物院消息一经传出,令当时熟悉陈嘉庚的人无不感到困惑和有些费解。

陈嘉庚的族亲、厦门华侨博物院原院长陈永定回忆,1950年的一天,陈永定接到陈嘉庚的“调令”,和他一起负责华侨博物院的建设。

陈嘉庚仅读过几年私塾,对华侨博物馆建设的执着,也是他从切身的经历中,深刻感到照镜可以正衣冠、读史能够知兴替的重要。

1949年,陈嘉庚应邀从新加坡回国参加人民政协会议前后,曾借观光的机会,特地参观了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大连东北资源馆、旅顺博物馆等。在辽宁参访时,他甚至还办理出国护照,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参观了新义州的历史博物馆。此时筹建华侨博物院的蓝图已经在他心里开始谋划酝酿了。

1956年9月,陈嘉庚亲自撰写了《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对创办华侨博物院的目的、意义、定名和规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缘起》中,陈嘉庚写到博物院定名为“华侨博物院”。这是为华侨设立的,故以“华侨”名之,虽在厦门,但不限于厦门一隅,而是全国性、世界性的,故不冠“厦门”。它将由几个博物馆组成,故名“博物院”。

陈嘉庚在文中又表示,“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由于“学校为学生而设,图书馆为知识分子而设”,而“博物馆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因此“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的常识”。时至今日,陈嘉庚当年的远见卓识,为日后华侨博物院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华侨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也是中华民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血泪史;既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也是海内外赤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的斗争史。陈嘉庚的倡议立即得到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国内外华侨、归侨的支持,厦门市人民政府拨地约97亩作为建院用地,为博物院建设提供决定性支持。

陈嘉庚曾说过:“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陈嘉庚带头认捐10万元,海内外华侨也积极回应纷纷捐资。而当时一个普通人的伙食费,一个月也用不了10元钱,按照生活标准,陈嘉庚的10万元的捐款,足够一个人生活1000年有余。

厦门华侨博物院建设期间,83岁高龄的陈嘉庚,每周都要坐车从集美来工地巡视、指导。从选址规划到筹集资金,从建筑设计选材到施工监督以及工程验收,陈嘉庚总是事必躬亲。

有一次,看到华侨博物院的台阶不尽如人意,陈嘉庚不停地叮嘱:“大门前的石阶应为半月形,石阶是大众参观博物院必经之地,要雅致美观,每阶须宽一尺一寸,这样方便参观者上下。”

在《厦门大学嘉庚建筑》一书中,陈嘉庚提出的“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创新结构”“经济实用建造”等建筑理论,无不在耳熟能详的建筑中体现出“嘉庚建筑思想”,在今天来看,这是对“嘉庚文化”最好的解读。

1959年5月14日,由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倡议并捐资兴建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建成开馆。开幕典礼那天,85岁高龄的陈嘉庚,右眼已失明。那时他本应在北京接受会诊,但还是抱病来为博物院剪彩。

那天,陈嘉庚心情特别高兴,他把手杖拿给了警卫员,不用手杖,自己陪着到访的来宾从一楼走到四楼,带着他们参观这个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博物院。从动工兴建到开放展出,历时不到3年,这是中国华侨博物馆事业的缘起与开端。

熔铸:侨史“百年大观”

“作为陈嘉庚先生的后裔、他的亲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的事业奉献我们微薄的力量。”看着祖父亲自创建的华侨博物院,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曾深情地表示。

在华侨博物院“创办捐款人芳名碑”上,也有陈嘉庚子女的名字。作为陈嘉庚家族的成员,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了继承陈嘉庚的遗志,家族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亲人,都会把华侨博物院的发展当作家族里的头等大事。

厦门华侨博物院原院长陈永定是陈嘉庚晚年工作的重要助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沟通华侨博物院筹建工作,陈嘉庚给陈永定写了大量书信。陈嘉庚给陈永定写的信,有时用的是解放前的集美学校用纸,甚至是一张白纸。可见陈嘉庚十分节俭,没用的纸都会保存下来。

2021年1月,97岁高龄的陈永定安然辞世,根据他的遗愿,子女们将60封嘉庚先生亲笔书信捐赠给陈嘉庚纪念馆。

“这些嘉庚先生亲笔书信,为我们研究陈嘉庚回国后扩建厦大、华侨博物院这段历史补充了许多细节资料,也为一些以往难以求证的史实提供了很好的佐证。”陈嘉庚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多年来,陈嘉庚家族成员已累计向华侨博物院捐赠了几百件(套)的实物、文物,其中就包括陈嘉庚用过的铁床、土生华人的生活用品,以及陈文确、陈六使家族捐献的成套橡胶制作工具等,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创办的李氏基金也给予华侨博物院宝贵的支持。

2023年,著名侨领唐裕的后人决定将唐裕生前所用和收藏的艺术品捐赠给厦门华侨博物院。躺在新加坡医院的病床上,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用视频与工作人员确认哪件文物要寄出。文物上船后,他依然不踏实,担心磕碰,担心船只延误。

“厦门永远是我的家,我一直希望,能带回更多东南亚的珍藏,放在华侨博物院给更多人观赏。”

直到7月,重达5吨的文物, 包括17世纪的铜钟、百年的油画、红木家具、新几内亚天堂鸟标本等43件(套)艺术品,从新加坡漂洋过海运抵厦门港的消息传来,他才略微放下心中的不安。

“唐裕老先生的后人信任我,委托我把老先生生前最喜欢的百年文物带到华侨博物院,这正是唐裕老先生生前的意愿。”陈立人说。

1998年至今,陈立人已多次向华侨博物院捐赠文物,捐赠数量众多。这些文物一部分与陈嘉庚先生有关,是其在南洋生活的见证;另一部分则是华侨华人捐献的,以居家生活用品为主。

如今,华侨博物院拥有文物6000多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另有3000多件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