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先驱报

曾经的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如今正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

2024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1亿元),股价暴跌近60%,被踢出道琼斯指数,而其竞争对手英伟达则股价飙升180%,彻底成为新的行业霸主。裁员、出售子公司、资金链紧张,英特尔的昔日辉煌仿佛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就在这关键时刻,公司董事会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重新聘请陈立武担任CEO,并于3月18日正式上任。

这位曾在2024年因理念不合而辞去英特尔董事会职务的华裔高管,如今为何愿意“回锅”?他是否能够扭转乾坤,带领英特尔重回巅峰?

科技投资教父的回归

现年65岁的陈立武,祖籍中国福建,出生于马来西亚,在新加坡长大。16岁考入南洋理工大学,三年完成学业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核工程硕士,原本立志投身核能领域。

然而,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爆发,全球核电行业遭遇寒冬。他毅然转向商界,前往旧金山大学攻读MBA,进入科技投资领域。

1987年,他创立华登国际,专注投资半导体和高科技企业。台积电、中芯国际、美团、大疆等如今的科技巨头,都是他早年的投资对象。2005年,他加入台积电董事会,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成功促成苹果将芯片订单交给台积电,助其超越三星,奠定全球芯片制造霸主地位。

2009年,他临危受命,接管遭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电子设计公司楷登电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起死回生。2022年,他荣获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罗伯特·诺伊斯奖,成为行业顶尖人物之一。

可以说,陈立武不仅是一名投资人,更是一位有能力让濒危企业重获新生的实战派管理者。这或许正是英特尔董事会决定让他“回归救火”的关键原因。

为何是他?

事实上,英特尔的困境不仅仅是市场竞争激烈,而是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资源错配。

前CEO帕特·基辛格上任后,试图通过大规模建设芯片工厂来追赶台积电和三星。然而,在英特尔自身资金实力有限、行业合作伙伴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这一计划最终导致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加剧了企业的运营危机。

当年,正是基辛格亲自邀请陈立武加入英特尔董事会,希望借助其行业资源拓展市场。然而,双方在战略布局上分歧巨大,最终导致陈立武在2024年8月离职。

但如今,英特尔已到了生死关头,董事会选择请回这位熟悉行业运作、拥有深厚人脉的华裔高管,似乎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市场也对此充满期待——3月13日,英特尔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一度上涨近10%。

华人高管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陈立武的上任,美国四大半导体巨头——英特尔、英伟达、AMD、博通的CEO全部由华裔担任。这一现象,在美国科技界引发了热议。

回顾过去,美国科技巨头曾青睐印度裔高管,谷歌、微软、推特(现X)等企业的领导人一度被印度裔人士垄断。然而,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问题的暴露,以及硅谷对亚洲市场的重新重视,华裔高管正成为新的行业宠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伟达CEO黄仁勋,他不仅频繁访华,还在中国分公司的年会上穿上传统马甲,与员工共舞秧歌,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

而陈立武的回归,也被视为英特尔向全球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发出的重要信号。

英特尔的未来,何去何从?

陈立武的回归,虽然让市场充满期待,但英特尔要想重回巅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芯片产业竞争加剧,英伟达、台积电等企业已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如何在AI、先进芯片制造等领域迎头赶上,如何重新赢得客户信任,如何优化资金链,都是摆在陈立武面前的难题。

不过,凭借他在科技投资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深厚经验,他的回归至少让英特尔在这场生死较量中看到了转机。

未来,英特尔能否真正翻身,或许将成为全球科技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一场“大戏”。

文章来源:《环球人物》,原标题:《美巨头危机时刻,为何请这位华人“出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