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先驱报成都5月21日讯 — 当人们谈起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西南内陆的成都。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在用它特有的节奏与温度,为现代中国城市化带来一股“慢生活”的清流。
近年来,《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连续将成都列入榜首,引发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最新一期《纽约时报》也以专题形式报道了成都如何从“躺平之城”蜕变为“年轻人理想的归宿地”。
放慢节奏,是选择不是妥协
成都以其茶馆文化、火锅美食、熊猫基地和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闻名。在这里,年轻人不必为“内卷”而焦虑,也不用在早晚高峰挤地铁挤到崩溃。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茶馆中一杯盖碗茶,一个下午就这样悠悠地过去了。
“在这里,获得快乐不需要花很多钱。” 来自北京的音乐制作人艾玛·马(音)说,她与伴侣在成都租了一套两居室公寓,月租金仅为北京合租房的价格,还请了“阿姨”帮忙做饭,“幸福变得触手可及。”
人口激增,房市却成“正面样本”
过去五年中,成都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达到2150万人,位居中国城市人口增长前列。而不同于全国多地的房地产低迷,成都房地产市场逆势增长。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自2021年以来,成都房价上涨16.8%,是全国十个主要城市中涨幅最大的。
专家指出,成都房价与居民收入匹配度较高,购房压力相对较小,加上城市包容性强,成为吸引年轻人返流的重要原因。
产业转型中的“避风港”
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节点,成都的经济结构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转型。当前,服务业占据该市GDP的七成以上,其中旅游、餐饮、娱乐、电商和电竞为主导力量。
成都还是中国动画与游戏开发的重要基地,现象级电影《哪吒2》的制作团队就位于此地。同时,成都也正成长为音乐剧与演艺产业的孵化平台。
文化气质:自由、多元与包容
尽管近年来中国部分城市文化空间受到一定收紧,成都依然保持着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这里有活跃的LGBTQ群体、新兴的嘻哈文化、丰富的青年艺术展演,以及遍布街头巷尾的独立咖啡馆和创意市集。
“成都就像中国的奥斯汀(美国得州首府)”,澳门大学历史教授王笛评价道,“它代表了一种与主流叙事不同的生活选择。”
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出口
新冠疫情三年后,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择居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上海等大城市曾经历封控、生活成本高企,而成都凭借其生活稳定性和心理舒适感,成为不少“逃离北上广”的青年心中理想的第二栖息地。
曾在上海做程序员的特雷热·吴(音)坦言:“我在成都买了一套公寓,价格是上海同等房子的三分之一。我在这里的收入可以让我轻松生活,幸福感真的很强。”
总结:幸福,是一种集体选择
成都的发展之路,或许没有珠三角那样耀眼的GDP数字,也不如北上广那般频繁登上全球经济版图,但它用温和、包容和真实的人文氛围,赢得了中国年轻人的心。
当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不再仅由财富和效率衡量,而更多地体现在“活得舒服”和“被尊重”的生活体验中,成都无疑正在走出一条属于未来中国城市的独特路径。
(消息来源:综合《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